|
又是一年端午節(jié),一個和歷史人物和吃有關(guān)的節(jié)日。當古老的風俗和歷史人物在悠長的時間隧道里穿行了兩千多年后,今天我們照例包粽子、吃粽子、劃龍舟、掛艾葉、喝黃酒……,我們當中很多人也只不過把它當做粽子節(jié),在吃過、喝過、玩過后還有多少人能憶起屈原,還有誰能解他悲愴的情懷和以死殉國的抱負。
兩千多年前的今天,屈原披頭散發(fā)、容顏枯槁,站在汨羅江畔,想到懷王已死,襄王執(zhí)政,子蘭迫害,放逐在外,面對自己的國家一天天衰落,他萬念俱灰,發(fā)一聲“寧赴湘流,葬于江魚之腹中,安能以皓皓之白,而蒙世俗之塵埃乎!”后,滿臉無畏,懷抱沙石,毅然投江。有人說他死的不值,是逃避現(xiàn)實;有人說他遭排擠、被流放完全可以歸隱山林,何必尋死?他不想生嗎?有誰能知道他內(nèi)心的苦楚:他那對理想的不懈追求、對國勢衰微, 君王昏庸的痛心疾首、他的憂國憂民、他的高傲他的執(zhí)著,他寧愿葬身魚腹也不茍且偷生,用自己的生命來捍衛(wèi)理想和尊嚴,“雖九死其猶未悔”,就這樣他生命的浩氣隨汨羅江水匆匆而去了。
千百年來,在我國浩如煙海的傳統(tǒng)文化中,有博大智慧者如孔子和莊子、諍直忍毅者如魏征太史公、忠勇威武者如岳武穆……,許許多多的歷史人物正如一座座歷史的豐碑讓后人高山仰止。然一個節(jié)日只為一個人而設(shè)幾千年來傳誦至今也獨有屈原,他的愛國與憂民是和他的“九死不悔”的獻身精神結(jié)合在一起的。這也正是我們這個民族的根之所系、基石所在。
千百年文化傳統(tǒng)的侵染早已賦予了它新的內(nèi)涵,今天在我們這個人心浮躁物欲橫流的社會,看看還有多少官員能在其位謀其政,能把人民的利益和冷暖放在心上,能堅守節(jié)操,清正廉潔,憂國憂民。恰恰相反,如今的一些官員卻是不顧民意與民怨,只顧自己的烏紗,對百姓無情地掠奪,把自己奢華的生活建立在百姓的痛苦之上,把對財富的占有當做人生的追求。生活上腐化墮落,精神上空虛庸俗,哪里還有半點甘愿為民謀利、為民請愿的影子。在這樣的節(jié)日,我想此等官員在品嘗著“極品粽子”的時候,腦中會閃過一念屈原的影子嗎?更還奢談屈原精神嗎?
今又端午,無論時光怎樣流轉(zhuǎn)、世事如何變遷,我們可以不吃粽子,可以不過端午節(jié),但我們不可以忘卻那個憂國憂民的屈大夫,因為他的靈魂不滅、他的精神永存。我們紀念他懷念他也不僅僅只在這樣的一個節(jié)日里。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