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又是一年一度的清明節(jié)。對于各個姓氏的家族而言,這是個非常重要的節(jié)日。走在大街上,懸掛各種
姓氏大旗的車隊在路上馳騁。趙錢孫李,周吳鄭王……各個家族在這一時刻凝聚在一起,為了共同的祖先
奔波在祭祀的路途上。
在我們宿松縣,有幾個大姓家族。柳坪的吳家,趾鳳的賀家,北浴的梅家……這些家族比較集中的地
方有個特點,就是經(jīng)濟不怎么發(fā)達,外來人口少,因此本家姓占的比例比較大。前天,我回老家祭祖。路
上碰到了吳氏祭祖車隊,足足一百多輛機動車,排了好幾里地,浩浩蕩蕩的開往柳坪鄉(xiāng)祭祖。為此,在關
鍵路口都有交警維持秩序防止擁堵。 有意思的是,我們駱家在本地是小姓,人丁少。當時祭祖車輛只有
五輛,與長龍似的吳姓車隊形成鮮明的對比。
據(jù)說,當天,吳家在村里擺了八十多桌的清明宴,近千人同時就餐。筆者沒有到過現(xiàn)場,沒能記錄這
個場面。但是看過張藝謀的《千里走單騎》里的宴席的場面,能夠想象出那種蔚然大觀的場景。
清明祭祖是中國人的傳統(tǒng),而如今國家又設置了清明小長假,更是為這種傳統(tǒng)傳承提供了有利條件。
這段時間,家族聚首寄托對祖先的哀思,同時也促進了同族兄弟的友誼。據(jù)說,有的家族制定了一些規(guī)矩
,在外地不能回家祭祖的本族,除了要平攤祭祖一切費用外,另外還要繳納一定的費用。暫且不論,這種
規(guī)矩合不合理,但他從另一個方面反映出他們對祭祖的重視。
同族在一起,一個不可避免的話題就是談論本族的歷史和名人。一些老人在給年輕人在講本族歷史時
,總是帶著一種驕傲和自豪的神情。為了增強本族的名望,總是會扯出一些本家中的名人。盡管不是一個
支系的,可能前幾百年就斷了聯(lián)系,十幾代不曾來往。但是只要同姓的名人都會拿來炫耀一番。比如說駱
賓王,同為駱姓,我也不知道是不是他的后裔。知道的也只是他寫了《鵝》和《討武檄文》。再比如,前
不久出任美國駐華大使的駱家輝。不知道是他的輩分大,還是我的輩分大。但是老家人都會拿來說一說。
隨著時代的發(fā)展,這種同姓宗親的意識越來越淡薄。這可能跟社會結構的變遷有很大關系。城市與農(nóng)
村相比,農(nóng)村的社會結構更顯傳統(tǒng)。因此這種宗親意識也就更加強烈。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