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來源:女兒派
溫暖的家庭,應是愛與約束同在。
最近的一則新聞,讓很多人心碎。
西安一名9歲女孩,因為沒能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(yè),在家中跳樓,當場身亡。
當天下午四點,小女孩還發(fā)語音和媽媽說,老師布置的作文只剩25分鐘了,自己完成不了。
而媽媽沒太在意,只是讓女兒盡快寫完。
等到了六點,孩子爺爺進孫女臥室時,卻發(fā)現(xiàn)窗戶開著,空無一人。
悲痛欲絕的家人在書桌上看到了兩封“遺書”:
一張寫著“媽媽對不起,這是我的決定”;
還有一張寫著“為什么我干什么都不行”。
年僅九歲的她,還沒來得及體驗人生的美好,就匆匆告別了這個世界。
是什么,讓這么小的孩子寧可自盡,也不愿意繼續(xù)活下去呢?
09d09a8a403d507008c207bd6b40e0e9.jpg (34.88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5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20-5-29 09:18 上傳
cb0fdd638ef1201cb5657338fb2cf781.gif (8.17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5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20-5-29 09:18 上傳
孩子的壓力,比想象中更大
我們總以為孩子都是無憂無慮地成長,甚至先入為主地認為“小孩子會有什么壓力”。
事實上,他們的煩惱和壓力,可能比我們想象得更嚴重。
列夫·托爾斯泰說,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,不幸的家庭則各有各的不同。
當我們把目光投向那些盡情享受童年的孩子時,別忘了,還有些孩子在陰影之中寸步難行。
在大人眼中微不足道的事,對孩子而言,可能比天塌了還可怕。
去年3月,南京一個9歲的小男孩跳樓自盡,在他的“遺書”上,稚嫩的筆跡解釋著他選擇跳樓的原因:
“把學校的玻璃撞碎了,知道要懲罰,所以我跳樓了!
d98255f7b178c37e64eadc521d919f9d.png (319.59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5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20-5-29 09:18 上傳
“闖禍”的自責和對懲罰的恐懼,讓孩子走上了絕路。
我們無從得知,他在做出決定之前,有沒有向身邊最親近的人求助,得到的又是怎樣的回應。
但顯然他成長在一個高壓教育的環(huán)境之中。
在這種情形下,孩子不被允許犯錯、不能調皮,甚至不能說出自己的需求和辯解。
一旦犯錯,孩子就陷入了自我審判的怪圈之中,哪怕父母師長還沒有否定,他們幼小的心靈已經(jīng)被壓力弄得遍體鱗傷。
看過另一則讓人瞠目結舌的新聞。
上海有一對夫妻,發(fā)現(xiàn)自家兩歲半的孩子嚴重脫發(fā),孩子的枕頭上每天都掉滿了頭發(fā),半夜還會驚醒。
一開始,孩子爸媽以為是營養(yǎng)問題,給孩子又是補鈣又是吃營養(yǎng)品,結果依然無濟于事,孩子頭頂不少地方已經(jīng)脫發(fā)脫得看到了頭皮。
最后出于無奈,他們帶著孩子去醫(yī)院看診,醫(yī)生也驚呆了,因為孩子的癥狀明顯是斑禿,但這種癥狀平時只會發(fā)生在生活壓力巨大的成年人身上。
原來,這對父母為了讓孩子能進最優(yōu)秀的幼兒園,每天要給他安排各種課程,從數(shù)學英語到運動繪畫鋼琴,兩歲半的孩子每天要上五個班。
巨大的壓力硬生生把孩子逼成了禿頭。
親子關系之中,壓力是最容易傳導的。
父母的一言一行、一舉一動,都會在無形之中給孩子帶來壓力,稍有疏忽,過大的壓力就會導致悲劇發(fā)生。
206ab8c042331c18c117932d9e563338.gif (8.33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5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20-5-29 09:18 上傳
壓力背后是匱乏
近年來,青少年自殺率節(jié)節(jié)攀升,甚至出現(xiàn)了低齡化趨勢。
據(jù)統(tǒng)計,中國每年有超過10萬青少年死于自殺,這其中大多案件與極端情緒有關。
就像文章開頭那個九歲小女孩,她最后的哀嘆是“我為什么干什么都不行”。
這句話讀起來,簡直字字泣血。
在生命中最后一次自我否定之前,她一定有過無數(shù)次同樣的想法:
“我作業(yè)都做不完,我太笨了!
“這么簡單我都做不到,我是個壞學生。”
“別人能做我為什么做不到?我不行!
這些想法,一遍又一遍在腦海里回響。
在巨大的焦慮和壓力背后,其實是愛與教育的雙重匱乏。
這種匱乏感是很致命的,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被肯定,不配被愛,不敢爭取。
孩子沒能從家庭和父母身上感受到足夠的愛和重視,只接受到了單向的壓力傳導。
沒人告訴她,應該如何疏導情緒、如何認識自己。
如果她在重壓之下的情緒能被早一點察覺,也許悲劇就不會發(fā)生。
2e7c5469450ffa2c99e0f3b92907abeb.jpg (27.87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7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20-5-29 09:18 上傳
記得在小學的時候,班上一位同學的父親非常嚴格。
我們時常聽到她說,自己如果不能考到班級前三,回家就會被狠狠罵一頓,不能吃晚飯,還要罰站。
在旁人看來,她明明已經(jīng)很優(yōu)秀了,但她卻總是畏畏縮縮,一下課也是在埋頭寫作業(yè),從不和同學玩耍。
有一回她發(fā)揮失常,只有第四名,拿到試卷之后她就開始大哭,還念叨著“完了爸爸要揍我了”。
第二天,她沒來上學。
后來才知道,她回家之后太害怕了,發(fā)起了高燒,足足折騰了三天才恢復。
這種由父母人為制造的巨大壓力,不僅讓孩子過得壓抑無比,也讓他們成了名副其實的“玻璃心”。
一個溫暖的家庭,應該是愛與約束同在。
如果只有懲罰、恐嚇與威逼,孩子只會變得脆弱又敏感。
極端情況下,還會因為害怕面對懲罰而走上不歸路。
97fc1af9d009cd3dfc139381b4ea3473.gif (8.37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7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20-5-29 09:18 上傳
別做那根壓垮駱駝的稻草
很多父母信奉“鷹式教育”, 堅信“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”。
他們總覺得,只要嚴格要求孩子,他們就能取得更大的進步。
于是,原本應該溫馨的家,成了冷冰冰的工廠,孩子就像是流水線上的產(chǎn)品。
看過《小歡喜》的人都會記得,里面的英子活得很辛苦,媽媽把所有的期許和對人生的規(guī)劃,一股腦兒安排到了她的身上。
最后,英子嚴重失眠,整整34天沒睡過整覺,幾次想要跳海,不得不向爸媽哭喊“別再逼我了”。
d322db487b06dd221c63b3042dc03834.png (188.96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5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20-5-29 09:18 上傳
雖然大多數(shù)人都會同情英子,但現(xiàn)實生活中,很多爸媽卻不知不覺把自己活成了“宋倩”。
古人說,愛之深,責之切。
這句話其實是個偽命題。
為什么愛一定要通過責難來表達呢?
作為孩子成長路上最親近的人,父母一旦對孩子惡語相加,那種傷害可能是成幾何倍數(shù)增長的。
我們本來應該是最相信、最支持孩子的人!
卻有多少父母在不知不覺中,把自己變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俞敏洪曾說,自己最常給孩子說的話,就是:
“不管是家庭背景不如人家,還是成績不如人家,都不能決定你未來終生的命運和終生的幸福!
在他看來,父母應該盡最大努力去緩解孩子的壓力和情緒,保持孩子對于生命和未來的熱情。
詩人紀伯倫在《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》中寫道:
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,卻不是你的想法,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。
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,卻不是他們的靈魂,因為他們的靈魂屬于明天。
只不過,有些種子落地生根,從一開始就開得絢爛無比,還有的種子,需要經(jīng)歷漫長的等待,才能破土而出。
作為父母,我們能做的,不是惡狠狠地催促、咒罵、嫌棄;
而是用耐心、關心和細心,去給這個幼嫩的小芽最好的呵護。
哪怕他們永遠不開花,也要允許這顆種子選擇成為一顆小草、一棵大樹的自由。
愿孩子們能被真正“看見”,悲劇不再發(fā)生,每個家庭都能少一些壓力,多一些愛與溫暖。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