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帖子
- 8
- 主題
- 4
- 積分
- 54
- 注冊時間
- 2011-2-17
- 用戶組
- 小寶寶
- 最后登錄
- 2011-6-7
小寶寶
 
|
這是在北京國子監(jiān)拍到的同治七年(1868年)的黃榜,也就是參加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而考中者名單的公告(可能是復(fù)制品)。殿試分三甲發(fā)榜,第一甲賜進士及第,人數(shù)為三名,依次就是我們常說的狀元、榜眼、探花,合稱三鼎甲。第二甲賜進士出身,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。第二、第三甲人數(shù)不定,一般一二三甲共取中兩三百名左右。殿試是科舉制度最高層級的考試,能過這一關(guān)金榜題名,就意味著可以進入仕途,狀元、榜眼、探花可入翰林,直到入內(nèi)閣,二三甲再怎么也可做個知州、知縣。想想當(dāng)時天下讀書人何止千百萬,但三年一次科舉,經(jīng)過鄉(xiāng)試、會試到殿試,層層淘汰下來,僅取中兩三百人,這么低的錄取率,遠非被稱為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高考所能比擬。
看了這張黃榜,我們還應(yīng)當(dāng)懂得,古代圣旨的開頭并非都是文藝作品里千篇一律的“奉天承運,皇帝詔曰”那一種格式,“皇帝制曰”、“皇帝敕曰”等幾種寫法都有。而且,“制曰”比用得更多“詔曰”,因為制和詔是專門用來向天下發(fā)布重要政令的非常正式的文書,不是象對文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都會下詔書或制書的,對那些事,一般是下達諭旨,也就是批示或指示,口頭或書面分別稱為口諭或手諭;实鄣脑t令稱為圣旨,皇太后或皇后的詔令或指令稱為懿旨,清末很多重要的問題的處理都是以慈禧太后的懿旨的形式發(fā)布的。
奉天承運,皇帝詔曰.jpg (837.52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36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11-6-7 08:55 上傳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