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胃幽門到肛門,腸道是消化道中最長的一部分。作為人體最大的消化器官,腸道既強大又脆弱,它身負多重功能,又易受多種疾病困擾。
22214ef2666400f6944288cd769b2ba7.gif (778.32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17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20-5-30 09:20 上傳
尤其夏季到來,擼串聚餐的頻率大大提升,本就“愛鬧脾氣”的腸道容易不堪重負,此時更應注意給腸道“減負”。
5月29日是世界腸道健康日,《生命時報》(微信內搜索“LT0385”即可關注)邀請消化科專家,教你護好腸道,不讓這個脆弱的器官受傷。
受訪專家 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(yī)院消化內科主任醫(yī)師 蔣絢□消化內科醫(yī)師 于旭彤 南方醫(yī)科大學南方醫(yī)院消化科主任 劉思德 北京大學首鋼醫(yī)院胃腸外科副主任醫(yī)師 曾慶敏 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教授 趙立平
腸道是個容易“激動”的器官
腸道不但“搬運”食物、排出代謝廢物,腸黏膜中還廣泛分布著神經(jīng)網(wǎng)絡結構,它們是指揮腸道運動、吸收、內分泌、免疫功能的重要組成。
免疫系統(tǒng)作為抵御外敵入侵的防守系統(tǒng)也駐扎在腸道,仔細分辨對身體有害的細菌。
88e12e39e23843a592e950d2879382ce.gif (264.18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17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20-5-30 09:20 上傳
腸道身兼數(shù)職,高強度的工作也讓它一言不合就愛“發(fā)脾氣”。
腸道“激動”,有什么后果?
腸道中有幾千種細菌,重達1.5公斤,總數(shù)比人體自身細胞還多10倍。
- 如果腸道健康,致病菌會受到有益菌群的抵抗,隨大便排出。
- 如果腸道鬧脾氣,屏障功能受損,致病菌就會突破腸黏膜的保護屏障進入身體各處,繼而引發(fā)多種疾病。
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包括肥胖、糖尿病、癌癥、自閉癥等在內的50多種疾病都與腸道菌群失調有關。
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精神病學教授梅耶·梅爾博士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腸道內的微生物還與自閉癥、抑郁、焦慮等有關,迷走神經(jīng)可能在其中發(fā)揮作用。
5種病愛找上腸道
正是因為腸道承擔著人體中很多重要的角色,很多疾病會在這里發(fā)生。
◎大腸息肉
腸道息肉就像身體里的一枚“定時炸彈”,應該盡早“拆”除。
如果在息肉腺瘤階段就將其斬草除根,能有效防止腸癌。如果未切除腸道息肉,患結直腸癌的幾率將增加4倍左右。
7cec94bd10eddfd4f31d31ef2965b625.png (364.14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17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20-5-30 09:20 上傳
患者一般無癥狀,可能出現(xiàn)輕微或不典型的腹脹、腹瀉、便秘等癥狀。另外還可能有便血、黏液血便等。
◎炎癥性腸病
這類疾病雖然可在胃腸道任何部位發(fā)生,但一般多發(fā)于末端回腸和右半結腸,其中以18~30歲和70~80歲為高發(fā)年齡段。
患者也會有腹痛、腹瀉等問題,但癥狀更為嚴重,同時也可能合并有發(fā)熱、體重下降、腹部包塊等。
◎大腸癌
大腸癌是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,是一種生活方式病,及早發(fā)現(xiàn)、及早診斷是控制大腸癌的關鍵。
排便習慣、糞便性狀的改變值得注意,比如大便次數(shù)多、大便不成形、大便帶血及黏液,有時患者會有便秘、腹瀉、中下腹部疼痛等情況。
07f213a17dfa6a1d2b87196d3580f3bd.jpg (71.85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17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20-5-30 09:20 上傳
◎腸梗阻
腸梗阻就是腸道“堵”了,臨床上主要表現(xiàn)為腹部陣發(fā)性絞痛、嘔吐、腹脹、停止排氣排便,晚期還可出現(xiàn)體溫升高、呼吸急促、血壓下降等。
小腸問題以腸梗阻較為常見,可分為三類:機械性腸梗阻、動力性腸梗阻、血運性腸梗阻。
◎腸易激綜合征
腸易激綜合征是一種因為生活節(jié)奏加快、飲食結構改變、情緒波動大、自身壓力大等因素引起的疾病。
簡單來說,腸道激動就是腸道蠕動過快或者發(fā)生痙攣,最常見的兩大癥狀是腹痛和腹瀉。蠕動過快導致腹瀉,痙攣導致疼痛。
患者的癥狀一般與排便有關,如排便后腹痛減輕或加重等,那么腸易激綜合征的可能性較大。
護腸道,別錯過這個檢查
正常人一般在40歲起就該注重腸道檢查。大約80%的腸道病變發(fā)生在大腸,這對于醫(yī)生來說是件“好事”,因為結腸的病變可以通過結腸鏡直接觀察到。
從結直腸癌預防的角度,我國指南推薦50歲開始進行結腸鏡檢查,對于高危人群如直系親屬患大腸癌、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、潰瘍性結腸炎者要更早進行篩查。
4ef9046db5e76db67af8fe94c584718e.jpg (113.98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17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20-5-30 09:20 上傳
對于近期有報警癥狀者,如便血、大便習慣改變、大便變形、消瘦等癥狀,應立即就醫(yī)。
消化道的檢查包括內鏡檢查、實驗室檢查、影像學檢查多種手段,根據(jù)不同的部位,消化內鏡包括了腸鏡、小腸鏡、膠囊內鏡、乙狀結腸鏡等。
由于沒有一種檢查手段可以查出所有問題,也沒有一種檢查會100%準確;因此醫(yī)生會根據(jù)年齡、癥狀、耐受程度的不同,建議患者選擇相應的檢查手段,從而綜合分析進行臨床判斷。
消化科專家的護腸道建議
為了幫助腸道更好地“工作”,消化科專家在飲食起居上都給出了提醒。
No.1 多吃粗糧、堅果
趙立平指出,吃全谷物(天然完整的谷類、豆類和堅果類的籽粒和果仁)能保證攝入足夠的膳食纖維。
膳食纖維在腸道內酵解產生的短鏈脂肪酸,可以為益生菌的生長提供“養(yǎng)料”,促進“有益菌”繁殖。
他推薦將谷類和豆類按照3:1或2:1的比例混合,浸泡后蒸熟,可以直接吃,也可以用雞蛋、蔬菜炒著吃,還可以加一些枸杞、紅棗,用慢火熬成粥喝,但不要熬到黏糊糊的淀粉糊化狀態(tài)。
6040c5ed2ffb029824db09b4fd1d4204.gif (1.2 MB, 下載次數(shù): 17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20-5-30 09:20 上傳
No.2 吃飯吃到七分飽
每頓飯都吃七分飽,剛好感到不餓即可,不要吃到撐。少吃高脂食物,因為攝入體內的多余營養(yǎng)物質會讓有害菌滋生,導致腸道菌群結構發(fā)生變化。
趙立平建議,日常飲食中,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(燕麥、蕎麥等谷類)要占到每日進食量的60%以上,新鮮蔬菜(如蘆筍、菊苣、洋蔥、芹菜等)占30%,葷菜最好不要超過10%。
喜歡吃肉的人,每次也不要吃太多,如果消化吸收不了,會成為有害菌的“養(yǎng)料”。
No.3 別頻繁吃生冷
很多人覺得大熱天喝下一大口冰鎮(zhèn)飲料、啤酒,吃一根冰棍,從頭舒服到腳;但是,腸胃不喜歡太涼的飲食。
尤其是很多人運動完或者出了一身汗,猛然間灌下一肚子冰水,很可能沒多久就開始胃疼、腹瀉。
建議夏天最好喝溫的飲品,比如常溫的涼白開、稍放涼的茶水等。
No.4 給腸道吃點新鮮的
夏天溫度高,飯菜容易滋生細菌。腸胃“喜新厭舊”,愛吃剛做出來的飯菜。吃了沒有保存好的剩飯剩菜,很可能鬧肚子。
建議飯菜現(xiàn)做現(xiàn)吃,最好別剩飯。做飯前心中有數(shù),別做太多。如果偶爾剩下了飯菜,面食、肉類可以在涼透后及時放進冰箱,蔬菜和海鮮就不要留了。
No.5 保持良好生活方式
保持合理體重、戒煙、戒酒,酒精本身對消化系統(tǒng)有很強的刺激作用。
美國實驗生物學學會發(fā)布的一項研究顯示,缺乏運動引發(fā)的腸道菌群失調,可能導致代謝性疾病和肥胖。建議每天鍛煉30分鐘,促進腸道蠕動。 |